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难怪甲午海战大败日本,这篇文章令人醍醐灌顶

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伤疤之一。甲午战争撕掉了晚清“洋务运动”所带来的“同治中兴”虚伪的面纱,向世人宣告了清廷的腐朽已经无药可救。

就在人们纠结于战场上清军连战连败的丑态时,另一个阴影同样在清廷身上若隐若现——几乎所有的战场都在传递同样信息:我们没有弹药,我们没有食物,我们没有药品,我们没有……无数的“没有”,是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因素。

到底发生了什么,导致清朝在一个个的“没有”中轰然落败呢?

在此必须澄清一个事实,所谓的“大清帝国”,说到底还是一个落后的前现代农业国。作为对手的“小日本”,则在明治维新的变革下迅速向工业国靠拢。

仅仅在这场战争的财政投入上,中日差距可以说相当巨大。

跟许多人印象相反,当时的清朝在世界范围内,还是作为一个“列强”被世人尊敬。鸦片战争后,我们以为清廷在不停地挨打、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。事实上,在1861年辛酉政变后开始的洋务运动中,清廷一度“回光返照”,在几位中兴重臣的共同努力下,镇压了农民起义、收复新疆,甚至还在中法战争中打得可圈可点。

这些“胜利”让清廷一度在欧洲列强眼中增光不少,但与此同时,清朝的灾难性衰退也开始显现出来,那就是财政急剧恶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