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百年芳华 独“伊”无二——记瞿秋白之女

这一天,她为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担任翻译,参加了开国大典观礼。

典礼进行中,曾任新华社社长的廖承志找到瞿独伊,急切地说:“独伊,快到广播电台去,用俄语广播毛主席的宣言。”乘车赶到电台后,她用留声机录音,录了一遍不满意,又录了第二遍。最终,她用流利的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,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播报新中国成立喜讯的记者。

“我是含着眼泪翻译解说大会盛况的。”瞿独伊回忆说。

1950年3月,瞿独伊夫妇又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,创建了新华社莫斯科分社,再次追随“好爸爸”事业的足迹,报道苏联经验,讲述中国故事。

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成立初期,经费有限,成员也只有瞿独伊夫妇二人。于是,他们身兼数职,既是记者、通讯员,又是译电员、抄写员、翻译。因瞿独伊精通俄文,爱人李何则是“大笔杆子”,两人便密切配合,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。同时,因还需承担会计、炊事员、采购员的任务,瞿独伊笑称那时的自己是“八大员”。

值得欣慰的是,通过辛苦忙碌的工作,瞿独伊夫妇采写的各类新闻报道在国内被广泛使用。为此,新华社曾专门去信表扬:“稿件详尽、切实、新鲜生动,说明国外分社记者在掌握语言的条件下,是可以大大发挥工作能力,很好地推进我们的宣传报道的。”

1957年,瞿独伊奉调从苏联回国,先后参与了中央编译局《毛泽东选集》的中译俄校对工作以及《瞿秋白文集》的编辑出版工作。

1982年,61岁的瞿独伊从新华社国际部离休。从7岁时扮作六大代表们的女儿掩护他们前往苏联、在莫斯科郊外见证六大召开时算起,瞿独伊已经忠诚为党工作了整整54年。

瞿独伊和李何,是在新疆相识、相知、相恋的。她和妈妈杨之华都认为,李何身上,有“好爸爸”瞿秋白的影子:知识渊博、温文尔雅。新中国成立后,夫妇俩已育有一儿一女,生活幸福美满。

然而,瞿独伊却再次遭遇沉重打击:身为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的李何因劳累过度,心脏病急剧恶化,于1962年病逝。那一年,瞿独伊才四十出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