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他被污为汉奸,死前留下预言诗!百年后句句应验

有哲人曾说:“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。”

人海茫茫,能跟上时代步点之人可谓少时又少,具有超越时代眼光之人更是寥寥无几,而故步自封、闭目塞听的庸人、蠢人在每个时代都“永不缺货”。

正所谓“劣币淘汰良币”,凡是具有超越时代眼光的人,必然要走一条不受人理解的孤独之路,总免不了被每个时代的愚人、蠢人攻击、嘲笑,最终不得不在众人唾骂中抑郁而终,而晚清湖南籍学者郭嵩焘,就是其中一个典型。

正所谓惟楚有才,而郭嵩焘正是晚清湖湘士子中的一员,与曾国藩等大儒是好友。

和沉溺于孔孟经典、不修实务的腐儒不同,郭嵩焘讲究经世致用。在郭嵩焘壮年之时,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,而中华帝国的首都,头一次被来自海上的敌人攻破,可谓是两千年未有之变局。对于当时的儒生、清流来说,“外国”是一个复杂的名词。对于“外国”,他们既蔑视又惧怕。

一方面,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尽善尽美,根本不需要学习西方。然而当中国被西方击溃时,又自暴自弃,说中国人学不来西方的“妖异左道”之学。

他们宁愿掩耳盗铃,沉浸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。

然而郭嵩焘却不一样,他到处搜集有关于西方的书籍,比如《海国图志》《瀛寰志略》,对西方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
当时,晚清各阶层都倡导应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也就是“中体西用”,保持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,只学西方的器物。

对于这种流行的学说,郭嵩焘并不以为然,在他看来光学习器物是于事无补的。他曾在《条议海防事宜》奏折中写道:“窃谓西洋立国, 有本有末。其本在朝廷政教, 其末在商贾。造船制器, 相辅以益其强, 又之节也。”在他看来,西洋列国之所以强大,其本源在于其“朝廷政教”,也就是政治体制,而末在于商贾。

至于战舰和火器,更是末中之末,是为辅助前两者而存在的。郭嵩焘的说法冲击力极大,让朝野士子皆惊骇不已,由此郭嵩焘开启了他的“汉奸”之路。

而郭嵩焘真正成为汉奸,还要从他的“使英之旅”说起。1875年,云南百姓打死了一个英国殖民者。英国人勒令中国必须派一位要员前往英国道歉,否则开战。选来选去,最终朝廷选了郭嵩焘。在当时人看来,天朝上国竟然要去西洋蛮夷那里谢罪,简直是奇耻大辱,换谁都不愿意去。

然而郭嵩焘则不然,他斩钉截铁地说:“数万里程途避不任,更有艰巨,谁与任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