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揭秘林彪坠机的机组人员,十年后终于有定论了

张延奎遇难时刚结婚不久,爱人正怀着孩子,一个见不到亲生父亲的孩子。

邰起良的爱人常年病重在身,致命的打击更使她雪上加霜,不能自已。

潘景寅的大女儿当时患小儿麻痹症,下肢瘫痪,只有10岁,生活不能自理,1970年朋友介绍到长春一位医生那里治病,1971年9月上旬搭顺路的飞机回北京,这种时间上的巧合曾被认为是潘景寅在“叛逃”前的一项特意安排。二女儿9岁,最小的儿子不到2岁。九一三事件后,潘景寅爱人的工作单位经北京市领导批准,于1971年10月开始对她进行隔离审查。开始由7个人看管,但她一无所知,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关起来。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审查出什么问题,又无事可做,对她的看管就有些放松。

对潘景寅的调查之所以严格,是因为他的专机师副政委、三叉戟256号机长的身份,有人说他是林彪集团的死党。九一三事件后,据当时年仅32岁的第二副驾驶、飞行中队长康廷梓分析,潘景寅对于林彪一伙要飞广州,可能事前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、专机师党委书记胡萍告诉过他,因此在研究航线和飞机加油方面有所准备。当然,知道要飞广州,不等于了解林彪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,而对于林彪要出逃国外事前更是无法知晓的。

但是,他在叫醒三名机械师之后,为什么不接着把机组其他人都叫起床?尽管他当时是有充裕时间的。估计是在林彪乘车离开北戴河之前,林立果通过电话要他准备飞机,要求上飞机的机组人员越少越好。

因为在林立果看来,要叛逃出国,机组人多碍事,这些人都是万里挑一、技术过硬、政治觉悟高的党员,不会听他任意摆布。潘景寅在那种紧急状况下,来不及多想,只有机械地执行命令。飞机起飞后迟疑不果断地转变航向的过程,可能是他在受威逼的情况下做出的。

九一三事件是典型的大的政治事件。按社会地位,林彪之大与飞机驾驶员之小形成鲜明的对比,他们又在同一架飞机上,同时在异国的土地上坠毁。在中央为林彪事件定性的同时,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,机组的问题都不可能出现在中央一级的文件上。既然中央文件没有提到飞机驾驶员的问题,九一三事件之后,就必然成为一个悬念,被长时间搁置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