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揭秘共和国三大笔杆子的终极结局,超乎想象

戚本禹:“文革”中“戚大帅”

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“中央文革小组”成员王力、关锋、戚本禹,被并称为“王、关、戚”。戚本禹虽然在他们三个人中职务最低、资历最浅,但是,却是最活跃的一个。一度受到毛泽东的信任,掌握了中央办公厅的重要权力,在“文革”中被称为“戚大帅”。

戚本禹祖籍山东威海,在上海长大。读中学时,戚本禹加入了共产党的地下组织。1949年,戚本禹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由于戚本禹年轻(当时只有18岁),有文化(高中生),入党不久就被选入中南海做机要工作。上世纪50年代初,中央又把他送到中央团校去学习。他平时爱写文章,而且文笔很好。因此,他在中南海工作时,很受中央一些“秀才”们的注意。

1963年8月,戚本禹写了一篇题为《评李秀成自述》的文章,发表在《历史研究》上。戚本禹在这篇文章中,把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秀成说成是太平天国的“叛徒”,并给李秀成扣上了不少政治帽子。这篇文章立即在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浪,引起很大反响。毛泽东看到此文后,表示赞成戚本禹的观点。这下子,戚本禹出了名,不久,戚本禹出任《红旗》杂志历史组组长。

1966年5月4日至26日,为了全面发动“文化大革命”,根据毛泽东的指示,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。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有关负责人76人。戚本禹作为《中共通知》(即“五一六通知”)的起草人之一,与江青、张春桥、关锋一起出席了这次会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