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1918年,北京。
三环内的房子大概两三千块钱一套。
而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,每月也就十几二十元左右。
面对高不可攀的北京房价,24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湖南,做了一个重大决定:
去北漂。
虽然,他是和好几个同学一起,被他的恩师杨昌济邀请去的北京。
但也改变不了他在北京过着寒碜的生活。
为了省钱,他和七八个人挤在出租屋的通铺上。
冬天冻得要死,只有一件厚棉衣,最冷的时候几个人只能换着穿出去。
他在北大图书馆里干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,每月工资8元,然后仰慕地看着那些偶尔去图书馆的,一个月几百块工资的大师、教授们。
他在这些人面前很低微,倒不是因为工资低。
主要因为民国“大师们”往往调子很高,对于这个看起来就像是穷山沟里跑出来的“穷学生”,是很难低下身子主动搭理的。
比如,胡适就曾经在课堂上拒绝回答毛泽东的提问。
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,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,去谈恋爱,追大V,听演讲,组织社团,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。
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,他还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,然后在文章里写道:
在公园里,在故宫的庭院里,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。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,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。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,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,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: 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。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。
说句实在话,今天的我们,哪怕用羽绒服把自己裹成了球,大冬天去故宫或者北海逛一圈回来,能发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:
麻蛋,今天冻成狗了。
2021-01-23 15:18:30
2021-01-23 15:43:56
2021-01-23 15:34:05
2021-01-23 15:06:29
2021-01-23 15:28:25
2021-01-22 15:03:08
2021-01-22 15:18:55
2021-01-22 15:06:46
2021-01-22 09:24:12
2021-01-22 09:16:58
2021-01-21 15:41:00
2021-01-21 15:34:18
2021-01-21 15:28:34
2021-01-21 08:53:05
2021-01-21 10:29:22
2021-01-21 08:56:04
2021-01-20 15:29:17
2021-01-20 16:19:25
2021-01-20 09:22:46
2021-01-20 09:09:50
2021-01-20 09:28:07
2021-01-19 11:49:30
2021-01-19 09:58:21
2021-01-19 10:19:49
2021-01-18 16:17: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