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万没想到毛主席一生最得意的战争,竟然这个

敢问路在何方?湘江战役的重大损失,给红军广大指战员以极大的震撼,使他们认识到“左”倾教条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害。

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,总结了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和长征以来的经验教训,结束了“左”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,肯定了毛泽东等提出的红军作战原则,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。同时,遵义会议也为毛泽东展现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,提供了历史平台和机遇。

遵义会议后,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,毛泽东根据当时的敌情、我情和社会地理环境,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高度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,指挥中央红军在贵州境内和四川南部于广泛运动中声东击西,避实就虚,调动歼灭敌人,与40万国民党“追剿”军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。

毛泽东实施高度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,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,使红军得以秘密、迅速、勇敢、坚决的行动,实行最大的机动,经常转移作战地区,有时向东,有时向西,有时走大路,有时走小路,有时走老路,有时走新路,争取在有利条件下取得作战的胜利。

毛泽东高超的机动灵活的军事指挥艺术,表现在指挥四渡赤水作战中巧妙地处理“走”与“打”的关系,以走创造战机,以打开辟道路,在运动中寻机击破敌军合围。毛泽东指挥3万中央红军疲惫之师,抗击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,在前有长江,后有乌江的狭窄地区,该走就走,该打则打,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走,走中有打,打中有走,把走与打、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辩证有机地结合起来,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,十分被动。

而中央红军在运动中纵横驰骋,要打就打,要走就走,稳操主动。四渡赤水作战,主要目的是通过“走”使红军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,转危为安。但毛泽东仍在运动中,寻找机会“打”,不放过任何消灭敌人的机会。他在指挥红军二渡赤水后,还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师八个团。这样的“走”与“打”,既不同于“有进无退的拼命主义”,更不同于“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”,而是把“走”与“打”有机地结合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