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史海钩沉 > 正文

端午节在中国古代另一层含义:还是卫生防疫节

吃粽子

粽子的出现也很早。相传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将龙(蛇)视为本氏族的祖先,并将贮有稻米的筒粽投入江中以饲蛟龙,进行祭祀。这是古代南方对龙的祭祀活动,北方周人则用“角黍”祭祀祖先和社神。西晋·周处《风土记》说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。”俗以菰叶裹黍米,以浓灰汁煮之令烂熟,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。一名粽,一名角黍。“东晋·范汪《祠制》亦云:“仲夏荐角黍。”

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,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米成牛角状,称“角黍“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,称“筒粽”。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,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,称“益智粽”。宋代时,出现了用“艾叶浸米裹之”的“艾香粽子”。

把吃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,是《续齐谐记》里才出现的故事。

10)各地端午节其他习俗

挂镜一一东汉张衡的《论衡》提到在端午这天午时以铜镜磨砺生光,作阳燧向日取火。唐代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,以进贡皇帝,称为“天子镜”,这也是辟邪之意(见《唐国史补》)。现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节在门前挂镜驱邪。

桃印一一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。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,源于上古神荼、郁垒祛鬼门神之传说。以桃刻印,亦为祛攘之意。《续汉书·礼仪志》:“朱索、五色桃印为门户饰,以止恶气。”后世的悬钟馗像、昧符、吉祥葫芦等均类此。

葫芦一一《燕京岁时记》:“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,倒粘于门阑上,以泄毒气。“这是清代之俗。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、飘带等,更为好看,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,挂贴于门,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,意为“倒灾葫芦”。

迎傩人一一湖北黄岗一带端午节民间迎傩人,花冠文身,鸣金逐疫。

午时联一一《梦粱录》卷三:“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‘五月五日天中节,赤口白舌尽消灭’之句。”这是宋代之俗。现台湾民间仍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风俗。午时联句举例:“手执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。”

射箭一一端午有射箭之戏,《金史·礼志》谓“金因辽旧俗”,重五日插柳“去地约数寸,削其皮而白之。先以一人驰马前导,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。既断柳,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,断而不能一接去者次之……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”。

放风筝—广东省石城县,端午节儿童放风筝,称为“放殃”。